
最亲最爱子弟兵
地动山摇,大灾无情地降临四川;房倒屋塌,大难肆虐地横行汶川;家破人亡,大悲沉重地打击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害甚广,惨绝人寰,举国悲恸!亲人遇难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孩子在呼喊
地动山摇,大灾无情地降临四川;房倒屋塌,大难肆虐地横行汶川;家破人亡,大悲沉重地打击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害甚广,惨绝人寰,举国悲恸!
亲人遇难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孩子在呼喊,抢救,早一秒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晚一秒就多一分死的危险!瓦砾下的生命在挣扎,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解放军和武警,似离弦之箭。从天空、从水上、从陆路,挺进汶川、挺进北川、挺进青川……
“解放军来了,人心就稳定了!”“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解放军大救星来了……”
解放军的最先到来,让孤城中的同胞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废墟下的乡亲看到了重生的希望,让困境中的百姓看到了未来的延续……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能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世界为中国军人震撼!
他们最有战斗力———7个多小时风雨中行进30公里,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公里,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
他们最有战斗力———15位勇士写下遗书,置生死于度外,从4999米的幽深峡谷上空纵然空降,创造了新的奇迹。
他们最有战斗力———余震不断,飞沙流石,陡峭山涧……都阻挡不住子弟兵前进的脚步,一次次完成了救人的神圣职责。
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国家危难之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人民危急之际,他们舍亲人顾他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首首中国军人的壮歌,铸就了一篇篇时代骄子的华章。
子弟兵的英勇壮举,子弟兵的无私无畏,子弟兵的深厚大爱,令国外媒体都不得不高度称赞———
奥地利《新闻报》:“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的军人无疑是困境里的救星。”
美国《华盛顿邮报》:“中国军队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
英国《世界新闻报》:“中国军人大灾面前的竭尽全力搜救,使所有人为之动容。”
人民子弟兵,面对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悲惨世界”,军中男子汉们边流泪边救人。他们用磨出鲜血的双手,将一个又一个生命从死神身边拉回。他们是灾区人民的希望、救星,更是新时代军人的骄傲和象征。
人民子弟兵,他们是天底下最坚实的栋梁,他们是人民心中最坚实的靠山,他们是共和国大厦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是人民最孝敬的儿子,他们是危难时刻最显英雄本色的神兵天将。
汶川大地震的噩讯传来,解放军将士和武警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创下了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运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记录。
方圆十万平方公里的地震灾区,“飞”来了十一万人民子弟兵。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的每一句话都能在地上“砸”出个坑!
面前的余震、塌方、暴雨、泥石流和滔滔的江水,对许军长和战友们是巨大的考验,他们踏上为汶川开辟生命通道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踏上了一条生死之路。
汶川大地震!汶川最危急!汶川已是一座孤城!
许勇决定:徒步挺进。“谁说将军不应冲在最前面?!”
前进!巨浪把逆流而上的冲锋舟几次卷进漩涡。
许勇命令:“全速前进!”
突击!路到尽头。
许勇鼓励将士:“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才是真正的军人!”
救援!直升机载着将军穿越峡谷。
许勇说:我的指挥所一定要设在灾区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许勇是十一万抗震救灾军人的一个缩影,是十一万抢险前线军人的优秀代表,是十一万子弟兵的英雄楷模。在他的身后,挺立着八十位将军和十一万士兵。
亲亲的子弟兵、崇高的子弟兵、伟大的子弟兵,用什么样的词汇赞扬你们都难以表达十三亿人的敬佩之情、感恩之情、热爱之情。
为了灾区亲人能住上、吃上、用上,子弟兵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及世界友好国家的救援物资和无尽的爱,源源不断地运到四川、汶川、北川、青川……
子弟兵穿密林、登高山、上陡崖、人背肩扛,把帐篷、食品、粮食、水送到深山、孤城中的灾民手里。
子弟兵的无私奉献,流血流汗,都是心中装着“救人是重中之重”,“决不轻言放弃”的嘱托。他们一切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为宗旨,用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用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用对人民的深情厚爱,展示了现代军人的风采。
哪里有艰难险阻,哪里就有子弟兵英勇无畏的身影;哪里有大灾大难,哪里就有子弟兵挺身而出的壮举;哪里有危急险重,哪里就有子弟兵豪迈气概的英姿。
冰雪灾害、暴雨洪水、地震山崩……
子弟兵啊,子弟兵。祖国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子弟兵以一颗颗火热火红的心,化作无私无畏的大爱;子弟兵以一双双粗大粗糙的手,捧出纯真圣洁的厚爱;子弟兵以一个个流血流汗的身躯,献出了大恩大德的真爱。
最亲最爱的子弟兵,辛苦了!
最亲最爱的子弟兵,多保重!
最亲最爱的子弟兵,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