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恋着那份失去的情
从部队转业,再将双亲老人接到城里,少时在鲁北乡下老家过年的日子似乎已是遥远的事了。那个时候,生活虽然清贫、艰苦,但过年在农村百姓的心里仍然是顶顶重要的事儿,因为辛勤劳作了一年,甭管年景殷实,还是收成欠
从部队转业,再将双亲老人接到城里,少时在鲁北乡下老家过年的日子似乎已是遥远的事了。那个时候,生活虽然清贫、艰苦,但过年在农村百姓的心里仍然是顶顶重要的事儿,因为辛勤劳作了一年,甭管年景殷实,还是收成欠佳,庄稼人总算是放松筋骨,喘上一口气,舒心而快活地闲上一些日子。在他们看来,过年就是除旧布新,纯朴的农家人就是要在这搅的浓浓的年味中,放飞心中对来年的祈盼与愿望。到了腊月初八,天空中便显出异样的气象来。沉默了一个冬天的村庄,疏枯的老林开始呼啸出几分生气,就连那低低的屋脊、坍圮的土墙,也从暗淡的寂静中突围出来,抖掉尘土的心事,一小撮一小撮地淡然飞翔。渐近的年味给人们的脸上抹上许多愉悦的气色,你处处感觉到大人小孩眉梢上抖动着的喜气。孩子们,一会儿跑东,一会儿跑西,简直象塘里的泥鳅,撒着欢不知道该向那片浑水里钻;大人们则是从打扫卫生开始,即便是那些素来生活邋塌、懈怠的汉子也会在自家娘们儿高一声低一句的支使中,乐哈哈的整理、打扫不太干净的农家小院。清扫牲口棚,填上一层薄薄的新鲜黄土,之后,还要将屋里墙壁上的陈土浮灰清理的一干二净。当然,女人们也得拆洗一下全家老小的被褥衣物,谁不想着自家人来年有个新气象,新面貌哩!
从腊月十三以后,至直年根底下,鲁北农村的集市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尽管那个时候的物资较为贫乏,可是人们仍乐此不疲地赶年集。男人们会揣上几张绉巴巴的钞票,不耐其烦地辗转于集市的各个角落,掂量着给自家的孩子,娘们儿买点什么合适?当然肉市,菜市光顾的更多,他们琢磨着过年期间,找上一些好友“胡吹海嗙”之时,还是要撮上几酌烧酒,下酒菜也就是买上些猪头肉,花生仁、豆腐干之类。而后,不能忘记再称上几斤上好的猪膘肉,一来给孩子、老婆打打牙祭,二来正月十五前伺候上门来走亲戚的七大姑、八大姨。
到了下半晌的时候,男人们还要带上男孩子来到氤气弥漫的炮仗市逛上一圈。那些用土法制作的炮仗虽没有眼下时兴的鞭炮炸的脆性,或许总有“死撚”的现象发生,招惹的调皮的孩子们不顾一切在地上哄拣,牵在身边的孩子们不怕危险,也是一个劲往堆里钻。当爹的看准那些拼命放炮,大呼小叫招揽买主的炮仗摊,一旦天擦黑卖不出去,绝对会降价处理,恰到好处时,才会拽上噘嘴胖腮的顽儿凑上前去,讨价还价,直到那卖主大甩血本。回到家里,男人们还是要给老婆吹嘘一通:过年吗,买几挂炮仗还怕花钱?女人们关心的是给孩子们扯上几尺布做件新衣服或买上顶新帽子,而情钟于逛年集的男人们总是丢在脑后。情急之下,她们会抛开自家老爷们儿,也揣上些私房钱,找上几位要好的姐妹,仔细地梳理打扮一番,一路嘻嘻哈哈到年集上买回些自己的“中意”。
临近过年的这几天里,出嫁的闺女们还是忘不下自己的娘家。甭管婆婆公公如何的絮絮叨叨,都要抽出空子,实实惠惠地给老爹、老娘送上孝敬的“节礼”。做闺女的对自家老人或多或少有点偏心眼儿,也算是人知常情,谁养儿养女都是不容易的,这理儿谁也不会挑剔什么,更何况这是过年呀!当女婿的一般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媳妇在心中的位置还是至关重要的嘛。
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别管当多大官,挣多大钱,只要有可能回老家与老人团圆过年,这会儿也都基本携子拥妻地迈进那久违的老家小院。尽享天伦之乐的欢声笑语这时候就会飞出院落,引得左邻右舍那些宗亲辈次稍大的叔叔、大爷、婶子们一窝蜂似迈进门来,用亲切羡慕的目光上下打量属于自家的“骄傲”,送上许多的问寒问暖的亲热话自不必说。衣着鲜亮,满面红光的“故里回归人”忙前忙后地递上带“嘴”的烟卷,赶紧着让座、沏茶。浓烈的亲情加乡情让小院里里外外都陶醉了。
大年三十晌午头上,年味很是醇厚了。家家堂屋的正中央开始挂上已故老人的画像(照片),下方檀红色的供桌十分的讲究,盛满糠果、点心的盘盘碗碗是成双成对的,竹箸是崭新的,供品上面都要点缀上一些鲜嫩碧绿的冬菠菜,显的庄重而富有生气。中午时分,做小辈的在老人的安排下,都要到村头、路口去请“家堂”。神色肃穆的小辈们会点上一柱香火,冲着自家先人祖宗莹地一方,口中念念有词,那意思无非是:过年啦,过世的先辈们回家团聚吧。孩子这就领您回家云云。那柱香火寄托着全家人深深的哀思和怀念,也牵转着不尽的感恩养育之情。这种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忠孝情结,几千年来,总是在他们身上得到最长远的延续和传承,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强大凝聚力最本质最原始的释解吧。
傍晚,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开始帖春联。大门口,小门洞自是要帖上诸如:“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等,在他们看来虽文绉绉却又极具喜气。庄稼人还是忘不了在粮囤、牲口棚、柴禾垛沾上向征富贵、吉祥的大红字,那一派红红火火的的喜庆气氛一下子就爆涨起来了。
三十晚上十二点,新旧交替,家家户户吃饺子,放鞭炮。至于为什么这个时辰非要吃饺子,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反正在北方农村,那个年代,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即便掺拌的肉馅不太多,对大人孩子们来说也是十分的奢侈了。企盼来年能多吃几顿这样的年饭,那是一种美妙的向往。一家人围坐在炕头精心打点这顿年夜饭不必细说。饭后,因为各家都在同一时间放鞭炮,所以这鞭炮声已不再是原来的噼噼啪啪,而是哗哗响成一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把最响的炮仗、“二踢脚”尽情毫不吝惜的放个“天翻地覆”。你听吧,那声音像大海的波涛此起彼伏,绵延不断,一直持续到黎明。在这炮声中,你能感觉到百姓对好生活的希望与祈祝,就象听到一曲春的交响乐,预示着旧年的逝去,新年的到来,旧的一切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在这炮声中烟消云散,永不复返。没有富裕起来的农家人是在这炮仗声中得到最大的享受,感受最大的快慰!
初一的早晨,天濛濛亮,街巷村头人声鼎沸。邻里之间相互走动拜年。这时候你会看到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亲切,道一声“过年好哇。”随之的应答同样是笑呵呵的:“过年好,过年好,您起的早啊!”这后一句是新年起大早,有精神儿的祝福话儿。其实,每家起的都是很早,先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迎接拜年的人流。拜年的人们无论到了那一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晚辈要给长辈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