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下)

小时候(下)

烦溽散文2025-03-20 11:11:46
(三)木桥说是小时候,其实距离现在并不久远。那时的河流,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房前屋后,以及相隔几户人家的东侧,三面环水。桥极少,除了严冬时节河面上结很厚很厚的冰,众乡邻会走捷径直接踩冰过河以外,其他时
(三)木桥
说是小时候,其实距离现在并不久远。那时的河流,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房前屋后,以及相隔几户人家的东侧,三面环水。桥极少,除了严冬时节河面上结很厚很厚的冰,众乡邻会走捷径直接踩冰过河以外,其他时候都得从较远的西面进出。
东边的河面很宽,河对岸是乡医院,也就是母亲当年工作的地方。印象中那时的乡里,没有石桥,由家到医院,需先往西边绕很大一圈,再沿着屋后河对面的小路走到大河西岸,越过河上的木桥,才能抵达。
那座木桥,极窄,仅容相对的二人侧身通过;极长,中间没有一处桥墩;极晃,在上面的感觉如同走钢索,更像现在的去除两边护索且有一群淘蛋鬼拼命摇踩大肆恶作剧的吊索桥。桥面由粗麻绳捆扎起来的木板拼接而成,中间留有空隙,桥面凹凸不平。既是草木扎就,每日里还经受着风吹雨打,那桥下水流湍急,水深如许,过那座桥,实在需要足够的胆量和经验。
当地人,无论是年长者,壮年汉子,还是姑娘、小娃,大约是习以为常了,见惯不怪,过那桥,可以视若无物。尤其是小孩子们,常常飞奔而过,时不时地,还会在另一头使劲晃悠,逗弄、嘲笑胆小如我者。
偏巧某一年,我和弟弟同时得了一种口腔疾病,一段时间里,必须每天按时到医院打针消炎。那桥,自然是必经之路。没办法,硬着头皮,牵着十分惧怕打针的弟弟的手,一路战战兢兢地躲过沿途狂吠的乡邻家犬,来到这座木桥边。既然是姐姐,眼看着那极其危险摇摇晃晃的桥,却怎么也不能带着弟弟临阵脱逃。几番尝试后,只能选择趴到地上,一手拉着弟弟,一手抓紧前面木板间的绳索,匍匐着一点一点地往前挪。
白白宽宽的水面上,长长窄窄的一座褐色的桥,中间两个小小的黑点,就是紧贴着桥面的我和弟弟。耳畔呼呼的风声,桥下哗哗的水声,不能张望,不能聆听,只能目视极近的前方,凝神屏气,并不住地安慰着时刻打退堂鼓的弟弟,艰难地前行。心里暗暗地祈祷着,千万千万,绳子别断;坚持坚持,不能泄气。
河对岸,是医院职工宿舍。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就在紧靠河边的那一家。河两旁,人来人往很频繁。那天,待我们大汗淋漓好不容易爬到彼岸时,我的贵同学、路边医院职工,都不失时机地碰见了我们灰头土脸的珍贵一幕,一个个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等我们找到母亲准备打针时,已成为满屋子医生患者的谈资,那话题——某人家的两孩子爬桥一事,沸沸扬扬了不少天,直到我们诊疗结束。
虽然旁人笑饱了肚子,终究还是没能笑饱我们的胆子。过后那些天,我们依旧一如既往地爬行。只是“吃一堑,长一智”,头脑倒是学聪明了些,每次专等桥边无人的时候抓紧通过。也许是熟能生巧吧,一遍遍地来回,速度竟也快了许多,自然被人直接撞见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只是,直到我们全家离开那里,除了母亲带领的一次以外,确实从没有独立地站立着通过那座桥。
多年过去了,每当再走过一座座乡间大大小小的石板桥时,都会莫名地想起幼时的那座木桥。紧张?还是如释重负?不管为何,关于那座桥的记忆,一直实实在在地伴随着我。

(四)小人书 
小时候,不仅物质世界普遍贫瘠,文化生活同样十分缺乏。父母虽均为知识分子,但家中除了我们几个孩子的课本、父亲的教案以外,几乎没有几本可供休闲阅读的书籍。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辛辛苦苦一个月,工资才29块半,你们四个讨债鬼,个个都读书,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来的闲钱买这买那啊?”虽然受传统思想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但在坚持让每个孩子受教育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他的或许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远见。
说来那时还真可怜见的,别人家的孩子,一开学就能领到新课本,我们家还算是吃公家饭的,却每学期都要拖缴代办费。常常是开学快一个月了,我们还只能借同学的课本抄书写作业。那时,每到新学期开学,父亲都要以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名义,一次次地向学校申请减免,最终学校拗不过父亲,多少会优惠一些,这样,一乘以四,总算能少交些钱,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到学。
费用缴讫,扣压已久的新课本便可立马从老师那里领到。一遍遍抚摸着崭新平滑的封面,一次次嗅闻着新鲜醇浓的墨香,一页页浏览着新奇有趣的课文,那种万分欣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得来不易的东西,往往会倍加珍视。于是,我们几个孩子对于包书都十分在行,爱惜课本那更不用说,他人较常出现的“狗耳朵”,一般是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书本上的。
爱课本,连带着喜爱一切能够找寻到的书,对小人书的喜爱,也就这样开始了。
对于爱学习的孩子来说,书不嫌多。课本很快就读完了,剩下的时间,自然会到处找书看。那时候,因父亲工作上的便利,经常会收缴到学生们上课开小差偷看的小人书。匆匆下班的父亲,会先带到家里,随手放至一边。我们几个孩子便会趁他忙于家事之际,或者一边打瞌睡一边监督我们学习闭着眼睛的间隙,配合默契地互相掩护着依次欣赏。往往等父亲事情做完,或者睁开眼睛,小人书已经传阅完毕并丝毫不着痕迹地放回原处。也是奇怪,那么多次违规行为,竟然一次也没有被逮着。
小人书图文并茂,既形象生动,又美观养眼,是当时难得的高雅消遣。不过,精神贫乏永远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那时可看的东西虽少,小人书的种类却很多样。有不同出版社的,不同风格的,不同系列内容的,品种十分丰富。
比如,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会出一些小人书,最常见也是最喜欢的是中国美术出版社;在风格上,有以电影为题材的,有手绘的,后者居多。在纯粹的美术作品中,形式就更多了,有以细腻刻划见长的工笔画,以幽默趣味为特点的漫画,还有写意以及追求某种特定意境的素描笔法等,有黑白两色的,也有彩色的;至于小人书的内容,基本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历史的,现代的;成人的,儿童的;科幻的,现实的;反映革命战争的,体现日常生活的;有传说,有纪实……
我最喜欢看印象也最深的,有两种。一种是民间传说故事,诸如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等;另一种是历史上四大美女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王昭君。《昭君出塞》这一题材,看过若干版本,小人书上的形象和具体细节,至今记忆犹新。直至成年以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