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收藏面面观之四
关于收藏爱好者复杂的心理,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本来还努力维护本文立意的单纯,但随着爱好者彼此间交流的频繁与深入,游离于藏品之外的认识矛盾逐步加深;这种矛盾逐渐被某些爱好者抽象为对立的两股势力;势力一旦对
关于收藏爱好者复杂的心理,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本来还努力维护本文立意的单纯,但随着爱好者彼此间交流的频繁与深入,游离于藏品之外的认识矛盾逐步加深;这种矛盾逐渐被某些爱好者抽象为对立的两股势力;势力一旦对抗,不合谐的声音便不绝于耳。问题在于,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们并非像某些人说的各自感觉都那么良好。按说,观点既然对立,态度一定相反。相反的二者也自然一方对一方错。现在的情况却有点棘手:玩假一方绝不承认自己的是假货,尽管有实证的方法可以证明——但那已经超越或脱离了论坛交流的范畴了;而与之对立的另外一方,却因对手的顽固坚持而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一举动的现实意义。
即时双方的交战,未必以正确一方的胜利而告终。这当然不是就简单的真赝之争的结论而言,对最简单(甚或低级)错误的礼貌让步,一定包含了某些复杂的影响因素:不仅包含判断真伪的技术原因,也关乎个人的直截利益;不仅包含个人价值观念,还包含某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包含经济的社会的因素,还包含人性甚或人伦的考虑等等。
这就使问题更趋复杂。
正确的一方居然会失利?这怎么可能呢?
完全有可能,这当然是暂时的——长久看没有真理会输给谬误。就单纯的判断藏品真伪而言,的确是个简单问题。但从简单问题在实物上导致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结局看,一定是掺杂了太多别的东西。不过这种掺杂倒未必是当事人的故意,但绝不排除这种可能。
我们不妨分层解剖一番。
前面我们已就导致认知错位的几种可能作了阐释。现在我们将抛开藏品真赝,专门对收藏的理念和收藏的态度作一番探讨。
(一)收藏古玉信息。毫无疑问,这个话题不在乎藏品的真赝,而是把目光关注在不同时期玉器所承载的信息上。我宁愿这种收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事实上,如果最初就贯彻这样一种理念,我们收藏的烦恼一定会少得多;如果没有阴差阳错的放逐心底那份贪婪,我们绝不会走进难以自拔的赝品泥潭。
记得有一年春节庙会,在北京玉雕厂的摊位上,我见到一幅印制精美的书签,上面是一枚汉代玉璧图。当时为精美的纹饰所震撼,曾就能否仿制这样的玉器有过咨询。我的想法是,倘若没有收藏真品的机会,不妨按图索骥——按照时代特征收藏一些复制品,从而满足自己对古玉的好奇。但是在销售人员回答应该可以之后,紧接着又补充一句话:估计成本会比较高。这算是我初次接触古玉信息,时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只是销售人员的话让我打了退堂鼓,可以说与古玉的缘分时机未到。
前不久见到一位搞考古研究的专业人士,其观点与我当初的想法有点接近。一张口就问我:你收藏古玉的目的是什么?
我一时还真没想好措词。本欲把我收藏前前后后想法的变化作个简要说明,可还未等我开口,对方已经替我确定标准答案了——你不应当只关注藏品本身,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藏品承载的文化上。我理解其观点在于关注造型特征、纹饰含义,以及当时的功用。很明显,对方认为我把不小的精力用在判断真赝上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了。
从一个学者或考古工作者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研究最终追求学术成果,至少是在追求学问。倘若在本职工作之余在古玉研究上有所成就,岂不是件好事?这或许也是并非古玉专业的研究者希望达到的效果吧。
然而学术毕竟是学术,不能以简单的玩的心态切入。尽管我们掌握的藏品(倘若无论真赝)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信息。但依据赝品揣摩出来的心得、感悟等等显然难以服众,任何学问也不可能靠面对赝品的思考而产生。
现实中也的确存在这样一群人:拿着手中的赝品分析研究,有的还真能郑重其事地创造出一套煞有介事的鉴定方法来。我真不情愿给这种人打上故意的戳记,但从他们云山雾罩的言辞中我实在得不出他们是“在不自知中走偏”的厚道结论。
我想重复的是,对古玉收藏爱好者而言,真赝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倘若藏品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收藏的一切都将免谈。换句话说,我们收藏的档次允许存在差异,但必须对真实性基础达成共识。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也必定以真品为底线。从国内对古玉的鉴定至今没有一家权威机构看,真赝问题始终是困扰收藏大众的突出问题。
尽管如此,倘若我们把古玉复制品作为收藏的选择,市场需求空间一定不在少数。但这需要堂堂正正地复制,堂堂正正地收藏。
(二)赝品制作与消费。作为文化需求的古玩市场有一定特殊性:除非卖家把赝品当真品销售,我们说有违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如果不是以赝充真,完全属于正当的生意行为,我们不能指责卖家行为不轨;包括卖家在未说明真相的情况下以可以理解的价格销售,也不应受到指责;哪怕他们随口报出了春秋战国玉器并以远远低于真品的价格销售,我们依然不能认为他们是欺骗。
这个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买家应当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比如价格。花费数百元试图购买西周真品(有时还是做工精美的)玉器,如果我们不去想买家大脑出了问题,也该为您乐观向上的情绪山呼万岁。
赝品经济的产业化,满足了一大批古玉爱好者的收藏需求,同时也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的就业问题。正因为需求旺盛,仿制古玉才如火如荼;正因为需求旺盛,赝品市场才如此火热。而那些把赝品当真品收藏的玩家们,无论购买的价格高低,给他们暂时带来身心的愉悦却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又暂时的提高了其生活的品质——难道这还不足以让你作经济的付出吗?享受闲情逸致生活的人们对赝品成本的支付,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精神产品暂时让渡的结果——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不是吗?衣食无忧的人们为生活奔忙的人们支付一点儿经济补偿,似乎也天经地义。不过,如果把这种支付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美好、更光明。
能否变成自觉行动,取决于爱好者自身修养和辨识水平的提升。修养能否迅速提升,恐怕很难说。但要提升辨识能力,必须首先突破迷雾、了解真相。
我们说仿制古玉最盛的地方往往在出土地。比如,仿良渚文化玉器多集中在江浙;仿红山文化玉器多集中在内蒙、辽宁;仿龙山文化玉器多集中在山东;仿商周玉器多集中在河南、陕西;仿战汉玉器多集中在安徽、江苏等等。这些地方一方面是文物大省,一方面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