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性与星空
今天,朋友还我一本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他借了几个月,我问他读后有什么感觉?他说,不错,只是比较难懂,也读得断断续续。然后再也没说别的了。旁边一个朋友接着说,现在很少三十几岁的人会和你一样去读书的
今天,朋友还我一本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他借了几个月,我问他读后有什么感觉?他说,不错,只是比较难懂,也读得断断续续。然后再也没说别的了。旁边一个朋友接着说,现在很少三十几岁的人会和你一样去读书的。听他这样讲,促使我决定重新把这本书再读一遍。《乡土中国》是费老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他当时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谭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我手头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刊出版的,包括了《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这都是费老的名著。翻开《乡土中国》第一页,我马上被熟悉的内容所吸引。二年半前,当时下乡挂职的需要(认为下乡必须多认识一下乡土的知识,特别是乡土的文化,可能在政治上有些“迂”),当时的事情也比较少,所以就开始读这本书。那时候还是比较懵懂地去读,只知道这是一本好书,必须努力地读。读完之后就写了一篇《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的文章,也摘了一些在报纸上发表,因此尽管时间比较久了,还是有读过的印象。
今天粗略翻了前几页,那些朴实的语言,使我更明白费老描写下,中国乡土生于斯长于斯农民和他们的环境为什么能够世世代代千年不变地存活下去。泥土赋予了中国农民太深刻地文化含义了。重读的过程更能理解这种文化含义以及她他所延伸出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我有点恨不得一下子读完的感觉。他们这些泥性是“土”的,脸朝黄土,于是,眼睛无法看到头上的星空。但他们很好地守护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区别于今天许多脱离了”泥性“失去了根本而浮躁不安的“城里人”。中国现在的社会从泥土打滚中逐渐地站了起来,但仍出现太多既离不了乡又进不了城的东西,包括人心和人性——为什么现在许多人为了物质、名誉、利益、声望和地位而贪婪无度呢?完全失去对头上星空的仰望的冲动和心中道德法则的守护责任感呢?为什么那么多人痛苦地活着,却无法活为自己呢?这与五千年来所具有的固守“泥性”有何关系呢?以及从泥土直接进入物欲社会而浮脚奔跑失去了文化的厚实根基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敢说我读了多少书,相对于许多大家来说,只能说是努力望其项背。但我们仍然应当庆幸我们看前了一步,也迈出了一步。尽管我们的看法还不一定成熟,但这不应当成为阻碍我们探求和开辟新道路的理由。正如费老在再版序言中说到:“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面前……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如果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人多读一点这样的有益的书,多做一些精神与灵魂上的探求,多做一些敢于向未知的精神领域进军的事情——诸如读书思考的活动,是不是我们的社会会少一些像苏格拉底指责的贪婪不思进取的“雅典的公民”呢?要推动这样的读书活动,我们个人能多做些什么呢?
晚上就这个问题与朋友探讨了一下。我说,我的内心确实是一直有推动这样一个读书活动的想法,不要哗众取宠,也不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许,就我们的功力而言,还得再积累一定或者相当长的时间。但这应当是一个努力去完成的事,积累不够也应当去做的事情。这也应当成为我们未来的一个人生思考:我们在探求自己内心时,是不是也要对周边的许多人,给予这方面更多的关注呢?我们应当怎么样去给予关注呢?我们在努力追求宁静——内心的井然有序,这一过程,要用怎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呢?或者,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在银行下象棋的奥特曼
下一篇:被人吃与吃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