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汉兴亡”看“企业管理”

从“蜀汉兴亡”看“企业管理”

轻偎低傍杂文2025-08-05 20:20:02
东汉末年,诸侯们纷纷将所管辖的“国有企业”转制成私营的割据势力。此时身居涿县的小手工业者刘备也想创立公司,但是苦于没有本钱,便与负案在逃人员关羽和个体屠户张飞在平原合伙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可是时间不长公
东汉末年,诸侯们纷纷将所管辖的“国有企业”转制成私营的割据势力。此时身居涿县的小手工业者刘备也想创立公司,但是苦于没有本钱,便与负案在逃人员关羽和个体屠户张飞在平原合伙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可是时间不长公司便倒闭了。三人又乘时继承了陶谦的“徐州”公司,没成想在竞争中又破产了。于是哥仨又寻机挂靠于“荆州公司”老总刘表门下,设立了“新野”公司。
此刻总经理刘备在总结多次经营失败的教训后悟出:公司要想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必须要有懂管理、善经营的领军人物。终于在徐庶的推荐下诚聘诸葛孔明先生出任公司的CEO。
诸葛亮确实能干。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新野”公司先后吞并了刘表的“荆州”、刘璋的“巴蜀”及张鲁的“汉中”等几家颇具规模的公司。继而创立了与“曹魏集团”公司、“孙吴集团”公司三分天下的“蜀汉集团”公司。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结如下:
首先是在汉献帝那儿注册了“刘皇叔”商标,充分利用品牌效应招兵买马、广揽人才,终于打造了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的团队;其次是制订了明确的经营目标:逐步兼并处于衰退期的“荆州”、“巴蜀”及“汉中”三家公司,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再次是制订了详细的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和“孙吴集团”公司的联姻关系进行关联交易:实施“联吴抗曹”,确保“蜀汉集团”公司的切实利益;最后是设立了公司长远目标,拟订了“静观时变”,适时扩张、一统天下“市场”的总体方针。
但是,少东家刘禅全面接管公司事务后,“蜀汉集团”公司虽是艰苦奋争,终究还是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造成的,我却认为主要原因还得从刘备和诸葛亮那儿查起:
第一、公司没能深入推行已有的经营战略。当“荆州”分公司因关羽“虎女焉能嫁犬子”的经营思想而导致破产时,三分天下的“市场份额”使刘备高估了公司的实力,竟然不顾公司“联吴抗曹”的既定战略,倾尽全力向大舅子孙权翻脸叫板,意想趁机兼并其所辖公司。结果被“孙吴集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陆逊率众抓住时机打得残败,使“蜀汉集团”公司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不仅使得两家关联企业离心离德,更是要了公司懂事长老刘的命。
第二、用人存在失误。关云长是创业型人才,在经营管理方面刚愎自用,好呈匹夫之勇,其经管能力实在难以让人恭维。当公司处于成长期、稳定期时,公司集团应及时进行人员调整,调派经营型人才出任高管,最次也应增派得力经管人员以防止出现经营危机。可是“蜀汉集团”公司却任人唯亲,结果面对“孙吴集团”公司的突然袭击,刘备的小舅子糜芳伙同公安守将傅士仁率部反水,干儿子刘封坐视不救,致使关二爷“败走麦城”、遗恨终身。
第三、忽略了人才的培养。刘禅继任后,诸葛亮全面接管公司事务,“事必躬亲”、大权独揽,忽视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众多手下丧失了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锻炼的机会。“五虎将”和诸葛亮相继弃世后,高管继任者一个不如一个。与“曹魏集团”公司竞争时“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就可见一斑。
第四、违背了公司的长远规划。诸葛先生在积蓄公司财力物力的同时,并未按初出茅庐时与刘总制定的“静观时变,一统河山”的方针行事,而是认死理地与实力雄厚的“曹魏集团”公司展开较量。结果数出祁山均无功而返,且劳民伤财,不光是自己“鞠躬尽瘁”了,也导致公司财力空虚、丧失发展后劲,迅速进入衰退期。
第五、权力分配不公,内部矛盾重重。尚书李严与诸葛亮同为白帝城托孤大臣,地位与孔明相齐,本是智勇双全、能文能武之人,在孔明先生手下却干些筹集粮草、出力无功的琐事,末了更是被孔明先生削去爵位,还差点身首异处。从中不难看出:诸葛先生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和地位危机意识,致使“蜀汉集团”公司内部隐藏着严重的利益分配问题。后来发生的大将魏延与长史杨仪内讧战争也是一个佐证。因而在邓艾偷渡阴平得手,统军直逼成都时,刘禅不战而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可以说,“蜀汉集团”公司的创业者几经打拼,取得了辉煌的“经营业绩”,只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失误最后留给阿斗了一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面对内外交困的经营状况,刘禅再有本事又能如何?
“是非成败转头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用现在的经营理念来衡量古人的“经营业绩”,总显得太不尽人情。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经营企业时从“蜀汉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应该总能悟出和学到些什么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