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枯茎杂文2025-05-01 13:41:30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之中。他的祖先曾经是西晋时的名将,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他父亲曾为兖州的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他的青年时代是在一段南北漫游,裘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之中。他的祖先曾经是西晋时的名将,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他父亲曾为兖州的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他的青年时代是在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岁月中度过的。先南游了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游历齐赵的时候和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雄心壮志,一心要为国家效力,希求重用,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
反复研读杜甫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
杜诗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了。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那挥之不去的惦念和牵挂;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妻子月下思念丈夫的形态以及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多逆境,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妻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他的妻子还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生活有点稍稍稳定喜悦之情。应该说杜甫的仁爱思想始发于其妻子,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
唐代是个浪漫的时代,诗人的生活则更是如此。历数唐代著名的诗人当中很少有像杜甫这样终生与原配妻子厮守的。那时金屋藏娇,寻欢艳遇,始乱终弃等等花样都被视为文人、士人的特权,受到人们的羡慕。而杜甫是与这些划清了界限的,他在《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中就明确地说:“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但是杜甫又不是那种迂腐的角色,他还能体现儒家近于人情的风格,所以其笔下的妻子也有非常女性化的一面,“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月夜》)这是杜甫心目中妻子美丽的形象;“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北征》)这是借写小女儿顽皮,调侃久别的妻子。从这些诗篇可以看出杜甫能把儒家的道德情感表现得极富温情。
杜甫描写友情的诗章尤为动人,在这些篇章里时时体现了杜甫的“仁爱”。杜甫的交友很广泛,他朋友大概可分为两类,一是与杜甫身份大致相同的文人诗客;一是没有文士诗人身份的普通朋友。在他的第一类朋友中最重要的是李白,如果你没有读过杜甫写给李白与怀念李白的作品,你就不会懂得古典友情会那样诚挚动人。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人间最美好的情谊,李白杜甫之间的来往没有丝毫的势力和功利的成分,纯粹是因为互相欣赏,铸成了他们终生不渝的友谊。李白晚年,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的杜甫虽然也在朝廷任职,但他对李白的认识和友情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杜甫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他剖白辩护,并向世人呼吁。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是怀念李白作品中最杰出的篇章。诗中不仅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更表达了他对李白的理解。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读者在一片朦胧的月色中,仿佛见到了李白忧郁的目光;“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可以说是杜甫对李白的写实,在诗中杜甫饱含着深刻的同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李白一生的评定。因此,我们说李杜交游放射出的光辉,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才”,更重要杜甫的“情”和“爱”。
杜甫写到他的其他朋友时,多是描写这些朋友对他的关爱、写在他遇到困难时,朋友给予的无私的援助。读杜甫诗会有这样一个感觉,似乎杜甫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朋友帮助他,他生活在关爱之中。如病卧长安时,有一位叫王倚的朋友曾热情地招待过他,为此他写了《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诗中热烈歌颂了穷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深情;战乱之中,他偶然遇到老朋友,受到热情的款待,“回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使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赠卫八处士》),诗人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路途中,历经沧桑和久别的老朋友见面的,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梁与春韭的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一夜,这短暂的相会对于诗人是多么的眷恋和珍重,读罢此诗,我们可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爱和人情的爱。又一次,杜甫全家逃难山中,遇到大雨,饥寒交迫,狼狈不堪,当深夜路过彭衙,来到朋友孙宰家时。孙宰把全家动员起来,招待这位落难的不速之客,使杜甫一家老小感受到友情的真挚与温暖。杜甫把他对友人的感激写到这首朴素的《彭衙行》中,使后来的读者又一次体验了友情的珍贵。
杜甫不仅以友谊作为其作品的重要主题,而且用极富感情的诗句为读者展示了友谊所应遵循的原则,如互相尊重,彼此理解,经常往来,在心灵深处为友人留下一个位置,并且常常用“仁爱”去填充。可以说杜诗中描写友谊的作品大大丰富了儒家的“仁”。
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多能和睦相处。《又呈吴郎》是一首写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恤老怜贫,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