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嬛福地

琅嬛福地

十样锦散文2025-04-10 13:54:38
闲读捧读《陶庵梦忆》,作者系明清易代之际生活在绍兴的落魄文人张岱。《陶庵梦忆》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的杂事,老人以清明不羁的笔墨,将种种世相展现在读者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
闲读捧读《陶庵梦忆》,作者系明清易代之际生活在绍兴的落魄文人张岱。
《陶庵梦忆》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的杂事,老人以清明不羁的笔墨,将种种世相展现在读者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明末社会生活风俗画卷,可以说是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甲申(1644)后隐绍兴柯岩乡梅墅村卖画代耕的祁豸佳赞之曰:“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
历史虽然相隔300余年,因为有与老人一样居鸡头山麓的经历,《陶庵梦忆》八卷凡120余篇笔记,令我百读不厌的,是全书收官之作《琅嬛福地》。
《琅嬛福地》全文如下:
陶庵梦有夙因,常梦至一石厂,峥窅岩岪,前有急湍洄溪,水落如雪,松石奇古,杂以名花。梦坐其中,童子进茗果,积书满架,开卷视之,多蝌蚪、鸟迹、霹雳篆文,梦中读之,似能通其棘涩。闲居无事,夜辄梦之,醒后伫思,欲得一胜地仿佛为之。
郊外有一小山,石骨棱砺,上多筠篁,偃伏园内。余欲造厂,堂东西向,前后轩之,后磥一石坪,植黄山松数棵,奇石峡之。堂前树娑罗二,资其清樾。左附虚室,坐对山麓,磴磴齿齿,划裂如试剑,匾曰“一丘”。右踞厂阁三间,前临大沼,秋水明瑟,深柳读书,匾曰“一壑”。
缘山以北,精舍小房,绌屈蜿蜒,有古木,有层崖,有小涧,有幽篁,节节有致。山尽有佳穴,造生圹,俟陶庵蜕焉,碑曰“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圹左有空地亩许,架一草庵,供佛,供陶庵像,迎僧住之奉香火。大沼阔十亩许,沼外小河三四折,可纳舟入沼。河两崖皆高阜,可植果木,以橘、以梅、以梨、以枣,枸菊围之。山顶可亭。山之西鄙,有腴田二十亩,可秫可秔。门临大河,小楼翼之,可看炉峰、敬亭诸山。楼下门之,匾曰“琅嬛福地”。缘河北走,有石桥极古朴,上有灌木,可坐、可风、可月。
一句“可坐、可风、可月”,闲情逸致、超凡脱俗的清风跃然纸面。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意境啊!
琅嬛,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据元代伊士珍所撰《琅嬛记》: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别是天地,每室各有奇书,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问其地,曰:“琅嬛福地也。”
故事说的是书生张华在洞山游赏风景时,遇一位老人坐在岩石上读书,两人相谈甚欢,老人便引张华到石壁下的一处洞府,里面有许多密室,每一密室都陈列着丰富精整的书籍,皆世人所未见。张华在洞中盘桓两天两夜才离开,临走时,还表示改天再来纵观群书,老人笑而不语,只是送他出门。张华才一踏出石室,回头一望,洞府已消失,只有满地的杂草滕萝,绕石而生。
《琅嬛记》是一个美丽的神话,琅嬛福地只是一个理想境地。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张岱把《琅嬛福地》收录在全书的最后一篇,应该是有意的安排,因为对张岱来说,琅嬛福地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一个象征。张岱刻意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等找到相似地方时,便将之命名为琅嬛福地,且希望死后能葬在此,成为永生的归宿。
难道世上真有这样的洞天福地?
史载,清康熙四年(1665),六十九岁的张岱到梅墅走访友人祁豸佳时,来到位于项里江边的鸡头山麓。“郊外有一小山,石骨棱砺,上多筠篁,偃伏园内”,老人在鸡头山找到了现实世界中的琅嬛福地。
项里,即项羽故里,相传项梁起兵反秦前曾带其侄项羽在此避仇。项里鸡头山在今柯岩街道杨绍公路南侧,是一座高不过60米的独立山丘。我们的办公场所就在鸡头山北麓秀水河畔,一年365天,天天可望山巅的云影,夜夜可沐山麓的松风。如用古人的话喻之,只有两字:有缘!
张岱在《琅嬛福地》一文中记录了他寻觅、设计琅嬛福地的始末,并大略呈现琅嬛福地的真实情景。《琅嬛福地》记曰“余欲造厂,堂东西向,前后轩之,后磥一石坪,植黄山松数棵,奇石峡之。堂前树娑罗二,资其清樾。左附虚室,坐对山麓,磴磴齿齿,划裂如试剑,匾曰‘一丘’。右踞厂阁三间,前临大沼,秋水明瑟,深柳读书,匾曰‘一壑’。”
由于沧海桑田的变化,老人当年规划的建筑已经无法找到踪影。但我们按照文章的叙说设想,厂屋坐西朝东,后靠鸡头山,于坡上砌石坎种数棵黄山松,松与松之间还非常讲究地用奇形大石围护。堂前种植娑罗二株,可借其宽阔的叶片遮住夏日的骄阳。厂屋左边对着鸡头山的山脚,可以坐观山光水色。老人在厂屋右边的山脚的平坦处建造了三间房屋,前面对着流向鉴湖的项里江,沿山的北面还有村民的瓦房、草房,古老的大树、崎岖的山冈。斯人虽逝,山水长存,按照老人文章的叙说,这个村庄应该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县柯岩街道秋湖村。
据张岱自撰的《自为墓志铭》记载,“曾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琅嬛福地》记曰:“缘山以北,精舍小房,绌屈蜿蜒,有古木,有层崖,有小涧,有幽篁,节节有致。”尽管老人描写极为精致,300多年的风花雪月沧海桑田,历史与现实已大相径庭。如今,缘山以北是我们办公的场所,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粉墙黛瓦,窗明几净。我们在感受大自然赐与的同时,更感受改革开放所惠的成果。
山尽有佳穴,造生圹,俟陶庵蜕焉,碑曰“呜呼有明陶庵张长公之圹”。生圹,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是今人所说的寿坟。张岱的寿穴建在与厂屋相向的鸡头山西麓,寿坟左边是一块面积大约一亩的空地,老人在上面搭了一间草房,里面布置着佛龛,挂着他自己的画像,由一位和尚管理这里的供奉事宜。寿穴临近宽阔的项里江,项里江上游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小河也可以通小舟。如此看来,张岱的寿穴应该是在纪念楚霸王项羽的西殿附近。
据张岱笔记所述,琅嬛福地的大门位于鸡头山东北向的山脚下,面临项里江,与厂屋相距约半里。这是一座两层的门楼,第一层门楼端挂琅嬛福地的匾额,第二层是一座小楼,站在楼上可以望见香炉峰和敬亭山。沿着项里江向北,有一座古朴的石桥,石桥的上方有灌木丛缠绕,夏天的晚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