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赫乡

走进赫乡

冲刺散文2025-04-29 20:37:55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一曲《乌苏里船歌》,使坐落在乌苏里江畔中下游江边的边陲小城团山子,随着美妙的旋律传遍华夏大地,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这首脍炙人口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一曲《乌苏里船歌》,使坐落在乌苏里江畔中下游江边的边陲小城团山子,随着美妙的旋律传遍华夏大地,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这首脍炙人口的赫哲族民歌,就出自小城下游15公里的四排赫哲族乡,她与俄罗斯比金市连绵群山相对,与著名的大顶子山近在咫尺,与靰鞡草赖以生存的古老湿地比肩,依山傍水,清幽宁静。
几千年来,赫哲族被外国列强欺辱、迫害、杀戮,几乎灭绝。他们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以狩猎打鱼顽强延续生命。解放后全国仅有600多人,如今已发展到4000多人,是我国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黑、松、乌“三江”一带。
北大荒是我生命旅途中的一叶绿洲,是甘甜的乌苏里江水和黑黝黝土地养育滋养了我,金色的年华曾在那里闪光,悠悠岁月深深地烙在这片原野上。在我的尘封的记忆库中,时常搜索到一个原始、封闭、落后的小渔村,那是赫哲族集居的地方,男人喜欢打猎捕鱼,女人喜欢钓鱼和缝制鱼皮衣、兽皮衣,没有文字,没有文化,不会交往,不会种地…尽管我曾与赫哲人有过交往,不凡有同学、朋友相识相伴,但我并不了解这个民族。
在一个万木葱茏,草野碧清,鸥鹭翔集,碧水杨波的美好季节,我有幸北上,在老同学们陪同下,再次踏上了离别30年的第二故乡,并专程到四排赫哲族乡走访,了却我多年的夙愿。
走进赫乡,乡政府大楼耸立在江边,成了地标,你看那:树木扶疏,鲜花怒放,江水拍岸,空气清新,环境优雅,赏心悦目。进入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隔窗一瞥,一排排赫式民宅古朴大方,错落有致,学校、医院、商店…一应俱全,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不见踪影,如今已是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县政协副主席、乡长傅先生热情地接待我们,他如数家珍似的讲述着赫哲族悠久的历史,辛酸的历史,辉煌的今天。
走进赫乡,江面上机动渔船穿梭往来,小伙们撒开千张网,鲜活鱼儿装满仓。姑娘们扬起棒槌洗衣忙,民族服装闪烁着七彩光。孩子们在鹅卵石上追逐戏耍,欢声笑语在江面上回荡。老人们在安乐椅上小憩,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浴。好一幅“安居乐业图”,美不胜收。
走进赫乡,具有民族传统的佳肴杀生鱼,目不暇接,拍案叫绝,不尝一口,终生遗憾。赫哲族最讲究吃杀生鱼,奉为上等菜。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采风做客。独领风骚的“塔卡拉”是代表作,首先将鲜鱼洗净,横刀切下两侧整鱼片,斜切成丝,然后用醋、辣椒油、盐等作料调和好,再加上一些土豆丝或黄瓜、豆芽、大头菜,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吃一口,赞叹不已,再吃一口,回味无穷。还有“塔拉哈”、“木尔嘎查”等,风味各异,无与伦比。
走进赫乡,绿油油的庄稼迎风摇曳,她讲述着赫家人“狩猎捕鱼”历史变迁。你看那:古老的大豆身挂一串串风铃,吟唱新时代的歌谣;纤细的红高粱头顶桂冠,展示着模特儿的妩媚;飘逸的黑木耳从大山走来,跳起了杨丽萍的孔雀舞;壮实的玉米孕育着多胞胎,期待着丰收的希望;清秀的水稻波浪滚滚,塞外响起了江南琵琶曲;独特的东北黑蜂在希望的田野上忙碌,酿出赫哲人甜蜜的事业。
走进赫乡,风光旖旎的大雁湖尽收眼底,碧水连连,水草丰茂,鱼虾戏水,水鸟飞翔,她传递着原始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微风掠过,波澜不惊,紫英英的菱角在水面上浮动,甚是诱人。一群群野鸭在水中觅食,悠闲自在。赋闲垂钓的人们,不时钓上鱼来,野趣横生。古朴的木质观湖台,镶嵌在大地的肺上,亭亭玉立,水中倒影,犹如仙山琼阁。游客们荡起双桨,愉快的心情随风飘荡。
离别赫乡,感慨万千:一个弱小的民族正在迅速崛起,乡村建设方兴未艾,民族风光带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她美丽富饶,生生不息,犹如大顶子山鲜艳夺目的红杜鹃,犹如镶嵌在乌苏里江畔一颗璀璨的绿宝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