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玉米
在汉字里,“玉”和“米”都是绝好的字眼,合帝王之尊,社稷之本。玉米是土地的守候,生命的根本。几千年来,同人类一起成长,几乎把根系扎遍的全球,养活了一段又一段历史,支撑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玉米是粗糙、廉价
在汉字里,“玉”和“米”都是绝好的字眼,合帝王之尊,社稷之本。玉米是土地的守候,生命的根本。几千年来,同人类一起成长,几乎把根系扎遍的全球,养活了一段又一段历史,支撑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玉米是粗糙、廉价的粮食。不择贫瘠,极其卑微。多像我憨厚的乡亲,坚守着家园和土地的本质。
在我们这一带,麦收后只要有一场雨过,金色的玉米种子,用耧播种下地。或者用镢头一窑一窑地点种在田间,象是封好的一个个信函寄给田垄。在耐心、汗水、虔敬地守候里,土地总会兑现承诺,发芽和成长。间苗,薅草,追肥等一系列劳作下,任风吹过无边无际的玉米幼林。在雨水中拔节,抽穗,肋下掖着像竹笋又像是包在被子里的婴孩一样的小玉米,头上吐一穗娇嫩的流苏,顽童就会摘下夹在鼻唇间充胡子。
成熟的玉米怀抱他的子嗣,骄傲地立于秋天。在一个个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日子,乡亲们会赶着自家的马车或者开着四轮,把砍倒的一个个风中摇曳的旗帜,连同玉米穗子一起拉回家。玉米这种高杆植物,农作物的领头羊,随着秸杆的倒地,土地会又一次走向沉寂。一茬又一茬,一年又一年,像我们的乡亲一样会逐渐消失在这片泥土里,这便是一种难以逃脱的宿命。
玉米浑身是宝,秸杆粉碎之后是很好的饲料,柔软的包叶可以用来做编织品,比如小时常坐的草甸儿就是母亲亲手用包叶编成的,美丽的图案,软软的姿态,会如沙发一样温暖。已经干黄的流苏和玉米瓤子皆可入药。最诱人的当然是从叶片被撕去一个狭长的缝,脱去数层包衣后露出的一排如人的牙齿一样细密而整齐的籽粒。
一穗玉米浑身上下长满牙齿,真是有点不可思议。让我们想到造物主的心机奇巧。玉米是要被吃掉的,这是不是对人类的以牙还牙呢。玉米也学会了不动声色地坐在每个时间的出口等你。
怀想那遥远的乡村,遥远的年代,夜色是黑的。很多疲惫的窗口很早地熄灯了。在寂寞而冗长的夜,没有什么比邻居李二奶奶的小屋让人牵肠挂肚了。李二奶奶像是传说中的智者那样端坐在小屋中央。跟前一个大簸箩,簸箩里装满了没脱粒的玉米。玉米堆里常放有两个玉米镩子。我们几个中的大一点的,就会抢了镩子,在一个完整的玉米棒子上豁出四条沟壑,露出了籽床。然后丢在簸箩里,一个小个子就抢过去,三下两下,搓掉剩余的籽粒……哗啦啦的声音响起时,李二奶奶的故事就开讲了,从前有个……
讲故事的李奶奶目光悠远,投向无际的空茫。那神情好像是历史教材上唱史诗的荷马,让我们有一种惊异,有一种感动,有一种难忘。
金灿灿的玉米粒收进粮仓时,我的乡亲脸上开始洋溢着丰衣足食的冲动。那年月收成好的玉米成了主食,挂在墙上树上的一嘟噜一嘟噜的玉米给生活带来的极大的恩赐。玉米粒很有骨感,随手一抓就会发出沙沙地响声,让人联想到石与石,骨与骨的碰撞。人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健壮,父亲经常这样说。玉米饼子、面糊糊会发出香味,比起红薯干面窝窝要好吃得多。用玉米面做成的“饸饹”,筋道爽滑,再配上卤菜,精粉面条还要好喝。
最妙的是大雪天,坐在火盆旁,不时地丢在碳火里一粒玉米,就会“嗤”的一声,一朵玉米开出灿烂的白花。趁热吃下,味道鲜美。
这是小孩子的伎俩。
大人们常把煮熟的玉米冻在屋外,然后把备好的细沙炒得滚烫,将冻玉米倒进锅里,瞬间水汽弥散了整个屋子,接着烘干、翻炒,诚惶诚恐里翻出地道的爆米花。筛去沙子,香甜酥脆的美食就成了儿时极其奢侈的零食了。
如今的大街上四季都有买煮熟的“青玉米”的,这是一种穿越时代的吃法。还有用青玉米浆制作成玉米饽饽的。人们似乎等不到了玉米的成熟,在这种夹生的玉米身上挖空心思,创造邪乎的香和酷吧。
大街上还风行一种小型的爆米花机,伴有各色调料,炸出多味的爆米花,装在塑料袋子里,乐得让少男少女们抢购。
玉米的妙处不仅如此,到目前为止,在玉米身上已经榨出了油,榨出了糖,甚至还榨出了动力燃料。我似乎看到了玉米在今天和明天透出的亮色前程。
在城市的街道上奔走,很少看到裸露的地面。大地被水泥裹住,只有在水泥和水泥的间隙,会零星地长出如孩童蜡笔画儿一样涂出的绿来,大概是在警告人们别忘记了绿的存在。再想乡下的夏天铺天盖地的青草和郁郁葱葱的玉米森林,眼中会充满水灵灵的绿色。故乡诱人的鲜活在每个人心中荡漾。倘有雨落玉米地的声响传来,玉米尽情狂欢,会传达出更多对世界的体会。
回想起折断玉米根须的瞬间,那上百条的根须牢牢地固守大地,从来都不舍不弃。明年,在玉米倒地的地方,我们的乡亲还会把种子重新埋下,因为他们坚信生命如约。
我看到了玉米新的轮回,正如春天的到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