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春联

春节话春联

领养散文2025-03-22 23:42:12
我国幅员辽阔,名族众多,过春节也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讲究,但几乎每一地区或每一民族,尤其是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风俗:贴春联。春联,亦名春贴,门对,楹联,或对子,是对联的一种,因其主要在春节
我国幅员辽阔,名族众多,过春节也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讲究,但几乎每一地区或每一民族,尤其是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风俗:贴春联。
春联,亦名春贴,门对,楹联,或对子,是对联的一种,因其主要在春节张贴,故名春联。春联是由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的一种文体,又与我国古代诗歌,辞赋的发展密不可分。它在形式上讲究工整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相似,同时它以简洁凝练的文字描绘出时代特色,是一种脱离于骈体文的独立的文学体裁。春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它的雅俗共赏性使得它具强劲的生命力,虽历经几千年的时间洗涤依然熠熠生辉。
春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初秋时期。那时人们每到春节都爱在大门上挂一桃符,桃符上写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子,以求驱灾避难。直到五代时期,人们才把联语写在了桃符上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之日,让人削桃木为片,他亲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也有的说,这幅春联不是孟昶写的,而是他让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写在桃符上挂于住室的门框上。这不仅仅是用骈体语替代“神荼”“郁垒”那么简单了,从长远意义上来说而是扩张了桃符的内涵,除了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福的内容。
真正形成贴春联习俗是起于宋代,盛于明代。不过,宋代的春联还主要是以桃符为主,大文学家王安石有首诗《元日》,其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人们过春节贴春联的盛况写得很形象。“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盛行贴春联的明代贴的春联不再是桃符了,而是用黑墨书于红纸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推动春联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他本人不仅喜欢对联,而且是对对子的高手。他曾下谕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加贴春联一幅”。皇帝都下旨了,哪个还能不遵守呢?瞧,行政干预起了重要作用吧。何况春联的确能增加节日气氛,一幅幅蕴含着美好祝福的大红春联往门上一贴多让人心里舒坦。说朱元璋是对对子的高手,有一故事为证。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有一次出宫到秦淮河游玩,对于秦淮河的美丽赞不绝口,写下了一幅对联:“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意寓南京太美了,秦淮河太美了,他定都南京是明智之举。在朱元璋这位喜欢对对子,提倡贴春联的皇帝的推动下,过春节贴春联之风越来越浓,至清代到今天,过春节贴春联成了过春节的一项内容。
上文说到春联是有我国骈体文衍生出的一种文体,但又有别于骈体文,同时还受我国诗歌的影响。虽然我国骈体文或诗歌里的很多句子都是很好的对联,但它们只有在单拿出来能独立表达意思的情况下才称得上是对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是古诗里的名句,但也是很好的对联,如此种种太多了不胜枚举。我国古人的启蒙教育也很注重对对联。小孩子们一上学就接触到:“天对地,雨对风,高山对明月,大路对长空。”可见,春联的发展也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
春联按种类来分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门心贴与两扇门板的中间部位,框对贴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是贴与门楣上的衡条。春条则是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与相应之地。如对着大门的地方或对着正房的地方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等。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与家具或影壁上。如影壁上倒贴的“福”,“春”等都叫斗斤。其实,过春节也有的人家在门心上贴门神的。关于贴门神也有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残杀兄弟,逼迫父皇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有一次他做恶梦,梦见凶神恶煞来捉拿他,却被俩员大将赶跑了。醒后,他觉得那两员大将很像他的爱将秦叔宝和蔚迟敬,于是他便让人画下他们的画像贴与宫中之门的中心部位,以求降妖除魔。后来,民间也渐渐学着把们俩的画像贴在门心上。所以,斗斤也就是门叶也不光是对联,也可以是门神。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选春联上也有所不同。做生意的人都希望年年发财,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农民祈求来年丰收,粮仓充实,会选一幅“瑞雪丰年前景好,五谷丰登仓满实”。老太太喜欢贴: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更有年轻人选贴的春联反应了时代的气息:“鼠标点出全家乐,燕剪裁出一片春”。
既然春联是对联的一部分,那么对联的涵盖面更广。对联因事因时因地不同又有很多种,喜联,寿联,挽联,山水联,古迹联等等不一而足。上文说的朱元璋赞秦淮河之美的对联就是山水名胜联。甲午战争中,民族英雄邓世昌以身殉国,光绪帝写了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惋惜之情。我们最常见的寿联莫过于“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了,把对老年人的祝福来比喻的多么有气势和气魄呀!
春联以它独特的魅力,短小精悍的形式,精辟凝练的语言为我国人民津津乐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世界文化领域里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为我们的春联文化而骄傲和自豪!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