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心筑梦,代代相传
俗语说“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在我们农业战线上,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血浓于水的父子,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弟兄,心手相挽,代代相传,让现代农业之梦在黄土地上精彩绽放。 旬汉交织,绘太极奇观,数
俗语说“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在我们农业战线上,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血浓于水的父子,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弟兄,心手相挽,代代相传,让现代农业之梦在黄土地上精彩绽放。 旬汉交织,绘太极奇观,数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川道、河谷、高山,现代农业如同颗颗珍珠散落其间,同时,他们也是一个整体,串珠成链的是对农业的深情厚谊、对未来的殷切期盼。“为了兴产业,我投入的不光是钱,还有儿子。”甘溪镇顺兴养殖场的主人向忠顺这样说,也这样做,从10年前30头的饲养量滚动发展成现在的千头场,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仅投入了全部的家当,还把儿子送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专业,进行长达4年的深造,儿子说:“我们爷俩一起干,把千头场再办成万头场,让更多的乡亲和我们一起共奔小康。”养殖场不大,产业梦想不小,盛夏的清晨,微风拂过山岗,一排排蓝色的屋顶在绿树掩映下闪耀着纯净的光泽,这样的场景在旬阳处处可见,这样的梦想遍布山乡,在县城的另一个方向,同样的蓝色屋顶下,也有一位老板把企业交到了儿子手上,他就是旬阳最大的养殖场,军汇牧业,多年的摸爬滚打,投入了全部热情,看到了产业持续发展的希望,在天命之年把企业的法人换成了儿子,儿子延续着父亲的梦想,强大自己,带动乡亲,为旬阳百万生猪大县的建设献一己之力。在打工大潮东南奔流、农民下山进镇的时代,我们不回避空心村,不放弃留守家庭,也更加珍惜每一位逆流返乡的赤子,每一位在旬阳扎根的异乡客商,培育职业农民坚守农村,吸引工商资本发展农业,千千万万的他们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在外打拼的游子把城里的家搬回了山乡,大学生毕业归来住进了农业园区,农技干部说服家人投资建起了千亩农场……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薪火相传,代代相继,抱团发展,共创辉煌。
仅仅是因为梦想的召唤吗,不,不是,因为这里还有300多名农业干部与他们肝胆与共,用精诚服务帮他们打开一扇现代化之门,用真心真意陪他们风雨兼程。农机技术员冒着寒冬的风,一早上修好8台园区准备报废的机械,双手冻僵了,两颗心贴近了;农技专家常年奔走在田间,手机二十四小时不关,随时随地为农民朋友答疑解难;畜牧师到村里来了,又是一番争抢相邀,分身乏术,详问症状写个处方,事后还牢记电话回访……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每一位农业干部,我也无法更详尽地搜罗他们的事迹,这些工作他们都发自内心地认为是份内的事,做了就很少提起。
“往上数三代,我们都是农民,有什么理由不为农民做好服务。”这句话他们常挂在嘴边,可是,新老技术干部断茬的难题已经摆在面前,困境从外围暂时无法破解,现代农业前行的步伐却不能停歇。怎么办?靠自己!“老中青,传帮带”,在全县百名农业技术干部进村入户驻园的队伍里,技术力量科学整合,年龄层次巧妙搭配,退休在即的高级畜牧师冯文平深情地说:“我的工龄比他们的年龄都长,他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这一身手艺传给他们,真好啊。”小伙子跟着老专家走村串镇,“师傅”叫的越来越响亮,技术也越来越精良。一个个年轻的技术干部成长了起来,一个个现代化的园区、农场日益兴旺,两代农业人结伴走在现代农业的征途上,劲儿向一处使,汗往一起淌,处处播撒希望的种子,只为明天的旬阳更美、更强。
农民、农业干部心心相系,接力棒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旬阳的农业人,这也不仅仅是我所熟悉的旬阳,九县一区的农业人正在用同样的情感和辛劳圆世纪之梦,要不,我们今天怎么会欢聚一堂,汉水东流不舍昼夜,中国梦、安康梦的号角已经奏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实干兴农,扮靓吉祥安康!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