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主义

李斯的主义

变色镜杂文2025-04-23 15:40:26
李斯没有政治和学术的抱负。在诸多关于李斯的言论和上书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李斯有为民请命、为君分忧的思想和信念。或许因为李斯的理想太卑微,而他的政治主张又得以顺利实施,所以在李斯的政治生活中,我们看不到
李斯没有政治和学术的抱负。在诸多关于李斯的言论和上书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李斯有为民请命、为君分忧的思想和信念。或许因为李斯的理想太卑微,而他的政治主张又得以顺利实施,所以在李斯的政治生活中,我们看不到他有坚定的信念。李斯助秦统一,辅君理政,似乎都是见子打子,都是在揣摸权威的思想意图,并看不到有什么既定的施政纲领。李斯的一生,基本都是在实践着法家的治国思想,可是他并不象孔子、墨子、韩非等人,具备为学术奋争和献身的虔诚。审视他的思想,很明显地暴露出迎合上意、急功近利、保全自己的目的,为此,李斯还往往做过了头,甚至不惜矫枉过正。他推行的法家的思想和措施,只是他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到了二世当政,李斯已经十分尊荣,这些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露骨。
李斯缺乏政治斗争的勇气。同为舍人,毛遂能自荐,冯驩高歌“食无鱼”、“出无舆”。纵观李斯五次上书,都是被动而为之。上《谏逐客书》,是因为秦王下了逐客令。可以想见李斯写《谏逐客书》时等待裁决的无奈。李的对于命运的抗争,仅仅是上书而已。或许,雄才大略、知人识人的嬴政正是从中看出了李斯的知识分子的怯懦,才终其一生都保持了对李斯的信任。如果秦王终于坚定地执行了逐客令,那么李斯拥有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命运,他又会怎样和命运抗争?上书言焚书,是因为迂腐的淳于越为李斯树了一个邀功的靶子,可以想见自己的主张被肯定和实施以后李斯的得意。上书行督责,是为了应对二世和章邯的诘责,“阿二世意”而为之,可以想见达成目的之后李斯的释然。上书劾赵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穷途末路的一博,结果被赵高反戈一击自己身陷囹圄,可以想见李斯的惶恐与绝望。临死前在狱中上书企图博取二世的怜悯以自救,结果被赵高截留,可以起见李斯待死的恐惧与不甘。
李斯缺乏冒险的精神。有些人为了长久的尊荣,甘愿偶尔冒险。而李斯对自己的人生设计,都是谋定而后动。从悟到“老鼠”哲学,他就遵循着这一原则。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际遇,他一步步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因为秦始皇的赏识和信任,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经历什么风险。赵高撺缀胡亥篡改遗诏,赵高自己都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赵高威逼、利诱并最终说服李斯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李斯懦弱、自保、恐惧的心理。“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李斯事前既没有察觉赵高的意图,也没有一点应对的准备,色厉内荏,可是李斯连做样子的刚毅和忠贞都没有表现出来,甚至连报答嬴政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都没有。乱了方寸阵脚,李斯连自己辩论的才能都丧失了,被赵高的谬论一步步牵着走。如果李斯以丞相之力,以自己在秦庭中无人能比的尊崇,登高一呼,全力捍卫始皇遗志,凭当时赵高和胡亥的力量,未必能够兴风作浪。即使功败垂成,李斯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而这三点,恰恰是一个政治家不可或缺的要素。以此反观李斯政治生活的成功之处,简直就是一个成功的投机政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