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欧阳修(3)
庆历八年,欧阳修调离滁州,在滁州两年零四个月,不扰民,没官架子,也没干出啥出彩的事,只喜舞文弄墨,却深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得知此事,滁州父老乡亲尤其是他的一些文友,纷纷前来为欧阳修饯行。可见当时文风之
庆历八年,欧阳修调离滁州,在滁州两年零四个月,不扰民,没官架子,也没干出啥出彩的事,只喜舞文弄墨,却深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得知此事,滁州父老乡亲尤其是他的一些文友,纷纷前来为欧阳修饯行。可见当时文风之盛。离别之日,挥手之时,阳光明媚,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沿途都是送别之人。有感于此,欧阳修写下《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欧阳修虽然在滁州任职时间短,却对此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民众很是喜欢。加之众人酌酒相送,“醉翁”满怀惜别之情,留恋处,兰舟催发,一时更是情难自禁。这厮却故意描写“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花光浓烂、垂柳扶风”,似是轻松惬意,愈发反衬出这厮是强为欢颜、内心伤感。第三句就写道“我亦且如常日醉”,装出平日里“饮少辄醉”,这厮想蒙混过关,一个“且”字却透露出这厮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后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这厮的心态,言外之意是:别吹了,再吹“醉翁”就情难自禁,现出原形,泪流满面了——那首首离别曲子,就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了,诗人就要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这厮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欧阳修这厮愈是不想表露出离别的伤感,愈加说明这厮对滁州是有感情的。
欧阳修这厮被贬滁州,却也过得自在快活,留下了许多诗文,著名的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他留下的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厮调离滁州后,接替太守之位者叫王诏,酷爱这厮的文章,是个“发烧友”,他特地请来大名鼎鼎的苏轼,将《醉翁亭记》的全文抄下,又找了几名能工巧匠,将其刻在琅琊山的石壁上。《醉翁亭记》可谓字字珠玉,记文刻碑后,人们是争相拓传,以至于寺院库房中的毡都因拓碑而用尽。让这厮的名气一时更盛。
初到扬州时,这厮虽政务庞杂,应酬尤多,但纲目不乱,关心民瘼,抨击暴政,建平山堂,深受百姓爱戴。扬州地理气候非常适合杨柳的生长,这厮又非常喜欢杨柳树,曾遍植其于堂前,故后人为纪念他,称之为“欧公柳”。
位于扬州城北郊蜀冈之上的平山堂,是这厮上任后不久修建的,闲暇时,他常与友人在此诗酒相和,文思泉涌,写出的好古文、好诗词不一而足,自称文章太守。
这厮在离任后,依旧对平山堂怀有无限眷念之情,于是在友人要去扬州任太守时,作《朝中措·平山堂》赠他:“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这首词,将平山堂的壮丽婉约与豪迈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可见这厮对扬州的怀念之情。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二月,这厮调任颍州太守,简政、轻刑、倡学、兴农,督率民工堵塞白龙沟,使颍州西湖可蓄水灌田。创建了西湖书院,是颍州第一所书院,知颍翌年,春荒严重,这厮上奏朝廷,免除颍州征役。是年7月,这厮调离颍州,但其家仍留在此。
这厮知颍和居颍期间,常邀集文人学士赋诗论文,留下了许多佳作,如《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首词写春日游湖时的所见所感。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在“逐”,一个逐字,生动地刻画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绿杨楼外出秋千”,一个“出”字用得极精妙,使人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阴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白发戴花君莫笑”,与醉翁形象差不多,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大家不能发现,这厮有个癖好,爱拿自己涮,喜欢刻摹自我形象。绿腰的节拍急促轻快,乐声四起时,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人生何处似尊前”,再次体现了“人知太守乐而不知其所乐也!”
离开颍州21年,写“思颍诗”30余首,寄托他对颍的怀念深情。他在《思颍诗?序》中盛赞颍州“民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熙宁四年(1071年),这厮辞官归居颍州西湖之畔,自称“六一居士”,著《六一诗话》。从此再没离开颍州,直至65岁病逝。此是后话。
此后,这厮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在近十年的地方任职折腾中,这厮过得还算比较平稳,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再招惹出啥妖蛾子。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谁忽悠了我们的眼睛
下一篇:读杨如风《鄂西散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