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论语》之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撞捣杂文2025-04-26 07:51:22
《论语》之“富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评注:伟大人物的一生成就辉煌,而其所经受的磨难、艰辛、贫苦也往往一样多。有很多人才、很多有作为的人是崛起于
《论语》之“富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评注:
伟大人物的一生成就辉煌,而其所经受的磨难、艰辛、贫苦也往往一样多。有很多人才、很多有作为的人是崛起于底层,一开始就是踩着贫困、磨难一步步走出来的;而多数也是几经周折;就连电视剧《富贵》中的那个纨绔子弟,一旦与艰辛为伴,则终生不再相离;我们从他那贫困、苍老、驼背、以淡然的笑承受着任何的磨难的那种样了,就已经不用再使用其它的语言了。忍受艰辛和磨难需要有坚韧的品质。
荷兰画家伦勃朗,在贫困潦倒中结束了其伟大绘画艺术的一生;凡高,贫、病、困、苦、遭人非议、被时代所冷落、衣食无着,这些都自始至终伴随着他短暂而成就辉煌的艺术生涯。而这一切都无改他们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他们都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成为艺术史上为人敬佩、把一生都献给了绘画艺术的伟大人物、艺术大师。他们留下的都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永久璀灿的明珠。他们之所以为人敬仰,不单单是伟大的成就,也因为他们为艺术所做的不懈的努力,饱经磨难,忍受着贫穷、疾病、某个时代一大群人对他们的冷遇,把不幸当成是浇灌艺术之华的甘露,生前毫无所得,身后把这永久闪耀着无限光华的艺术瑰宝奉献给人间。他们所经受的是痛苦,而回赠给人世的乃是无价之宝。
那么,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能否绕过那些太多的艰辛?有没有什么捷径?这是才智的原因,还是道义的问题?而在孔子,“富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贫贱,不以其道去之,不为。”他用道回答了这一问题。那是一种正道。孔子心目中的那些伟大人物,都把个人人生中所附带的富贵与贫困、荣誉与不名,他们所做的小事、所从的大事业、以及显现着德与不德的行为,纳入到了他们所信仰的正义与大道当中去;把纯个人的、私的那部分削减得越多越纯粹,则越离那种无私、正道、肩世之兴衰、义之存亡的理想就越近了;他们是融个人的济运于天地的洪流之中,以其身或推之、或挽之,而成其大道的那种伟大人物。那么富贵算得了什么!贫贱算得了什么!名誉的光环不足挂怀,终身为世所埋没也不能使其屈折;因为有大道在,故倍偿艰辛而为之,不惜没其身以试之。
那么“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则是在通往尘世的大道与天上理想的那道光华的交汇处——为了这个半是模糊、半是清晰的圣殿,所走的历程中要挨过的艰辛、困苦、挫折、低迷、徘徊、流离、颠沛、奔波;有新与旧的争斗,有善和恶的交错;在知识的领域如何保有一份清晰和批评,哪里有着较多的理性而不仅仅是盲从;满以为振臂高呼的时候,现实世界却充满了迷途。旧势力总在阻挡着前行的脚步,当你搬开一个接一个的路障时发现,前面的路很长很长,也很远。
从一代大师到另一代大师,他们说的话却迥然不同。圣徒孔子,到了鲁迅那里,已是黑暗、破败的代言人。当你惊异于这不同,而相同又是那么明显,那就是脚下走的路,而曙光也同是在前头。只是艰难必于是。
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也有很多不起的伟大人物一批接着一批。有的时候时代变迁之大,就象我们看到的近代那样。后于时代的伟大人物,较多地将被抛弃;只有引领着时代的人,才真正得到人们的追随。这个过程会不断变化下去。但是,每一个过程当中总有一部分是永恒的,因为它能够超越了单一的时代,并做为一种深厚的素质被不断地继承下去,的成为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财富,包括它走过的艰辛和那种坚韧。
最后,我们再把鲁迅《故乡》里的两句话也加进去,那就是:辛苦必于是,辗转必于是。因为他心中怀有着希望,而脚下走着全新的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