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乡愁,浓得如此别致

江南的乡愁,浓得如此别致

渊源有自杂文2025-08-11 00:28:25
如果说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是寂静的,让人怀想的,令人憧憬的,那么林彦的散文《夜别枫桥》应该是孤寂的,孤寂中的温情,温情中的愁绪,浓得格外的别致。江南的小桥流水在林彦的笔下是古典的,它残留在现今的一页
如果说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是寂静的,让人怀想的,令人憧憬的,那么林彦的散文《夜别枫桥》应该是孤寂的,孤寂中的温情,温情中的愁绪,浓得格外的别致。

江南的小桥流水在林彦的笔下是古典的,它残留在现今的一页,连接着温情,承载着(永远无法化解的)乡愁,影叠着烟雨。

林彦的《夜别枫桥》,先从张继的“枫桥”入笔,带出了“我”的枫桥----一座在江南很不起眼的,极常见的小桥。水乡人对桥的不同喜好而产生的不同昵称,引出我的称呼其“枫桥”的来历。紧接着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自己对桥的注解。

“年复一年被时光撕掉的古典的江南在枫桥边还残留着最后一页”道出了作者这位异乡人的别样的情怀-----游子的思乡别绪。

第一部分第四段作者交待自己来苏州的起因。其中“扔”、“捎”两个点睛之笔的动词使文章有了克制之美。

“夜间七点”紧扣主题中的“夜别”。时差的错位,“我的夜别”更有说不出的,理不清的情愫。一怀淡淡的孤寂也跃然纸上。“低头走过家爱寂静的门庭,走过沉默的枫桥”中的“低头”与“沉默”映衬着夜,别亦难的浓情随笔埋下。是啊,今夜一别,何时再见?夜带着我的愁情,带着我心中的冷意,能懂我的看来只有那流水上的枫桥了。

“我还不走苏州的一片云彩,甚至没说一声再见”,此句借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中之情,道出“我”的别之绪。“枫桥的石孔”如江南好心人挽留我的眼睛,望着“我”的背影,把别绪之浓情淡化在夜里的小桥、流水、灯影之中了。听不到“再见”的离别。心难别,不道别之别的乡愁留给了“我”的朋友们-----与我同样命运好心人。

第2部分至第4部分,林彦把他擅长的小说手法引进了散文中来。塑造了三个不同年龄和他样处于生活边缘的小人物:慧师傅、奕哥和收废品的男孩。正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使《夜别枫桥》中的江南乡愁,浓得格外的别致。让所有的读者记住了身为异乡人的林彦的江南乡愁,起因于江南人的善良与爱心。

林彦透过江南的温情、婉约,让枫桥搭起人与人之间的“爱之桥”。通过人物的塑造,把苏州人对他的怜惜,尊重外乡人的人情之美借古典江南的雅致传递给读者。

散文中所表达的江南的人怀之美,人性之善,也在叙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最后一段“今夜也没有一声再见,我悄悄告别沉默的枫桥,”与开头“走过沉默的枫桥”、“甚至没说一声再见”相呼应。作者借此把自己的游子之情与江南的别绪加上比较,把想道别而不能别的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夜色把缱绻的江南深深掩埋,唯有枫桥守在我回家的路上,挽着苏州脉脉的流水也挽着一个异乡人留给苏州的乡愁。”说明了“我”夜别的只能是枫桥,因为枫桥守在我回家的路上。我想道别的慧师傅不在这儿了,我避开了应该道别的奕哥,那个与我一样的收废的男孩也不知去向了。唯有枫桥是避不开的。枫桥记住我的一切,枫桥也让我记住了江南及江南人。我对苏州的恋,枫桥知道。故今夜的枫桥和枫桥下的流水动却以江南特有的乡愁锁住“我”这异乡人对苏的特殊的情感。“我”的江南乡愁,虽要道别不能别,想别而避开别,这样枫桥的情结,浓得让人顿搓,浓得如此别致。“我”对苏州的眷恋,远远超出与枫桥有怀念、联想的本地人。

林彦的江南是古典的,林彦的乡愁是浓浓的,枫桥下的流水的多情,载着异乡人的江南乡愁,浓得如此别致。林彦的情感串起了一个个散落在角落的酸楚与黯淡的生命。这样的生命依旧以自己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传说着善良与美丽。

2008年8月22日晚于厦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