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种原从月中来

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种原从月中来

署任散文2025-03-14 01:13:24
清晨,从路边经过,本来并不清新的空气中忽然飘过些许清幽淡雅的香气,随着秋风忽隐忽现,心情也为之一爽。正是那种桂花的味道,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桂花飘香”,原来就是这么来的。那条小路我天天经过,路边的那
清晨,从路边经过,本来并不清新的空气中忽然飘过些许清幽淡雅的香气,随着秋风忽隐忽现,心情也为之一爽。正是那种桂花的味道,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桂花飘香”,原来就是这么来的。
那条小路我天天经过,路边的那几株桂树,就那么低眉顺目地混在其他的常绿植物中,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但就在一夜之间,金黄色的桂花忽然缀得满枝芬芳,确实很有“大隐隐于市”的居士味道。即便是开了花,也是小小的如珠串般摇曳在枝头,星星点点的,并不显山露水的。桂花的花期也是极短的,或许开了不过一夜之间就又从枝头零落尘间了,骤然间一树米黄的清幽洒落,铺满一地的金黄。
许多诗人吟诗填词来描绘它、颂扬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月中的宫殿,宫中的仙境,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也正是桂花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桂树竟成了“仙树”。宋代韩子苍诗:“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李清照有一首写桂花的小诗写道:“暗淡轻黄体性柔,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正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味。
闲时特意翻了翻有关桂花的资料,知道桂花是木樨科植物,属于亚热带树种,通常是常绿乔木,也有丛生状态的灌木,是我国特产的珍贵芳香花卉,也就是说老外还看不到呢。主要产于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的云贵、两广。但国外也有种植桂花的,那些算起来应该都是中国桂花的子子孙孙。
桂花有许多的别名的,如木犀、岩桂、九里香、金粟等等,而桂花常见的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等四种。金桂,花色橙黄,香气特别浓郁,花的产量高,花朵又易落,便于采收,人们酿桂花酒,提练桂花香油,多从金桂提取;银桂,花色黄中带白,清香淡雅,花朵着生牢固,不易败落,适合观赏;丹桂,花色橙红,鲜艳夺目,花期也长,但香气较淡;四季桂,花量少,香气淡,但能四季开花,一般种植在庭院中,供观赏。
了解了桂花的这些品种与特性,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诗词中的韵味了。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就受人喜爱,尤其是文人墨客对桂花的喜爱决不亚于对牡丹芍药的欣赏。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至此桂花更是成了宫中多少痴女怨妇的精神伴侣。
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在那遥远的时代里这也算是一种极具烂漫情怀的风花雪月了。但同时,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厘米,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从此,桂花走进了文人诗酒的天地,走进文人清幽的生活,成为历史经久不衰的绝唱。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周《客座新闻》中记载:“衡神词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遮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其数竟达17000株,真神幻佳景”。可见当时已有松桂相配作行道树。在现代园林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等优点,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传统配置中自古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称谓,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