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宗教团体的自身建设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产物,宗教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健康地生存发展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宗教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宗教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如果宗教与社会不相适应,就违背了包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产物,宗教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健康地生存发展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宗教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宗教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如果宗教与社会不相适应,就违背了包括宗教徒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甚至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同时宗教也只有走向社会化,生活化,知识化,科学化的道路,才能利于弘扬。
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指出:“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社会主义要圆融宗教,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宗教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它能主动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诸多方面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社会长远发展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时期,宗教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做贡献,“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宗教在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使命。
一、弘扬“人间佛教”,提高爱国爱教的思想
人间佛教,自民国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八十余年的探讨,实践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可赞同,成为当今海内外佛教界共同高扬的旗帜,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
佛教在人间三千年的弘传史,无不是一个顺应时世因缘,契理契机而发展变革的进程。把当时当地的国情民意、时势人心,以确定弘扬佛法的路线、策略、方式,顺应文化传统、时代思潮施设教法,使所弘之法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不致因国情民俗、文化传统、时代思潮相悖而受到抗阻,并使所宏之法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达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宗教团体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际上都体现了适应社会,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精神。一个好的宗教,如果它没跟人类、跟社会、跟人类生活、工作相适应的话,那它就不是圆满的宗教!
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世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法的关系。我们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当今时代提倡人间佛教就是要发扬佛教自身三个优良传统,即:“应当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以利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中国与国际友好交流,以利于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号召佛教徒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光和热,使人间佛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紧密契合。学佛的根本在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自觉自救,没有它路可图。要先作好人,才能学好佛。
爱国爱教是每一个佛教徒应当具备的崇高情怀。我国古代著名高僧道安法师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充分说明了佛教与国家的鱼水关系。我国近代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们都是高举爱国先于爱教的旗帜,堪称爱国爱教,实践人间佛教的楷模。如抗战时期太虚大师曾出访欧洲向西方人民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呼吁国际宗教界人士援助中国,受到西方宗教界的重视,并得到了日本佛教的响应。当时,太虚、慈航等法师创办的《海潮音》、《人间》、《人间佛教月刊》等佛教刊物大量刊登爱国爱教文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高僧大德的言传身教中,佛教界热心赈灾、济贫、办学,积极参加社会建设,这些都是前辈们的努力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生动写照。
在新历史时期,佛教界为适应社会付诸了实践,有力地推动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持久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今后的时期,我们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结合国家各个时期工作中心,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举办学习班、培训班,适时进行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宗教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二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党的历次中央全会,特别是十六大的精神要认真学习,深入开展,揭批邪教“FALUNGONG”活动等;三是组织僧尼收看具有革命传统意义的电视、电影,参观城市建设展览;四是组织赴外地参观考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爱国就是爱教,就是爱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理念。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号召佛教徒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宗教徒提出的要求,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将爱国、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作为我们佛教徒的思想原则之一,并以一个合格人间佛教人才的必备素质,积极兴办慈济事业,支持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我们在积极弘扬人间佛教,积极入世的思想的同时,还应对佛教文化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加以正确引导,如佛教中个别对看破红尘的“出世”、“弃世”思想,诱使人们只注重个人修持,解脱苦难,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不去关心现实世界建设。因此,在一些佛教徒中,有的注重念佛往生,追求来世幸福等等,这一切都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正确引导,让其积极发扬佛教教义中“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和建设人间净土等积极进取的思想,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正是为了中国佛教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更大的贡献。
二、发扬宗教优秀文化传统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宗教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宗教在历史、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以及医药、建筑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创造了独特的精神财富。如宗教中的寺观教堂、建筑、彩绘、镌刻、雕塑和经典宝藏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渊源,有些是艺术珍宝。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鸡肋“教师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