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色

雨色

通艺散文2025-04-08 08:24:37
雨者,自云中降至地面之水也;水者,无色无臭之液体也。看官要问,雨若为无色之液体,何以有“雨色”一词存世焉?盖中华文字之妙,尽在于斯。雨色,即天地万物沉浸于雨幕之中那一派迷离朦胧若隐若现之意境。滂沱淋漓
雨者,自云中降至地面之水也;水者,无色无臭之液体也。看官要问,雨若为无色之液体,何以有“雨色”一词存世焉?盖中华文字之妙,尽在于斯。
雨色,即天地万物沉浸于雨幕之中那一派迷离朦胧若隐若现之意境。滂沱淋漓谓之雨势,云烟飘渺谓之雨意,只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中那透过纤细的雨丝如奶油般滋润着春草的朦胧之美才能当得雨色二字。
李白曾有赞诗曰:“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杜荀鹤亦有诗云:“四五朵山妆雨色,两三行雁帖云秋。”他们都以诗人的眼光,发现隐潜在雨帘之后的景致,是那么的迷茫空濛,美妙至极。
当然,把雨色描绘得是浓是淡,是妍是媸,直与诗人当时的创作心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李白在《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中的“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一句,就容易使人产生不胜秋瑟之感,试想,换了任何人在与朋友分别之际,实在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心情;至于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犹是作者的槁木死灰般的心境使然,和雨色实是全无一丁点的关系。
《云溪有议》记载:唐人雍陶,少时贫苦好学,于大和八年(834年)及进士第,大中六年授国子监《毛诗》博士,出刺简州之后,时名益重。当时有个叫冯道明的秀才,时称机捷,慕雍名而来,欲求谒见,并向门卫解释,说他与太守有故。但雍并不识冯,就呵责道:“与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冯秀才道:“诵公诗文,室迩人远,何隔平生?”随吟陶诗数联:“立当青草人先见,行道白莲鱼未知。”“闭门客到常如病,满院花开未足贫。”……当冯背诵至“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这一连雍陶私下都据此自负的名句时,雍这才换了副笑脸,与冯交谈起来,并厚赠遣送之。虽然找遍清人编撰的《全唐诗》也无现上边几句诗联,但我听说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当年为弟子开坛宣讲唐诗课时,在诵读完雍陶的“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一联之后,竟自闭目沉吟了五六分钟,然后轻轻地道:“真好,真好。下课吧……”
“雨色”诗中最有名的要数张旭的《山行留客》了:“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诗人想来,那晴明时分,幽谷之中,烟雾渺渺,水汽蒙蒙,露浓花湿,青翠欲滴的极富诗意的境界,是在雨色之中才能够欣赏到的啊。可想而知,雨色一词所涵盖的意境,在唐人眼中是多么的具有分量,而且富有生气。
雨色,一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主要的创作题材,历代画派于此都有所侵淫。从唐朝的王维,到宋代的范宽、马远,元四家的吴镇,以至近现代的高剑父、李可染等,都有佳作面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米派了。米派系宋代山水画流派之一,由米芾父子所创。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落茄法”,打破了线条的一成之规。其技法最能表达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米氏云山”。友仁在乃父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扬,善画无根树、朦胧云,每喜自题“元晖戏笔”。因父子均居襄阳和镇江,对潇、湘二水和金、焦二山自然景色情有独钟,故能画出水气蒸郁、雨色弥漫的妙趣。
四季中的雨色各有千秋,皆有所表。春天,是最能体现出雨色的韵致的了;夏天的雨色,往往是暴风雨酣畅淋漓之前的酝酿;秋天的雨色最让人乏味,像“雨色秋来寒”一类,已经没有一丝雨色缠绵迷茫的意境了;在我看来,那冬日的雾凇实实就是春之雨色的化身。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