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余华的先锋创作
内容提要:在我看来,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坛闯将的余华,即便算不得一个高产作家,绝对算得上一个实实在在竭力创造精品的作家,或者更确切地讲,这位曾以描写血性和暴力见长的怪异作家,以文学的手段在进行了无限颠覆与
内容提要:在我看来,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坛闯将的余华,即便算不得一个高产作家,绝对算得上一个实实在在竭力创造精品的作家,或者更确切地讲,这位曾以描写血性和暴力见长的怪异作家,以文学的手段在进行了无限颠覆与解构之后,有没有放弃他独特的冲撞与尝试精神呢。本文主要通过其小说作品创作的先锋精神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反思,试图更加全面地认识一个真正的先锋小说家余华,透视他身上更具生命力的东西。
关键词:余华小说颠覆变迁先锋
血腥与暴力
余华生在一个医生之家,中学毕业从事了五年牙医工作之后弃医从文,起初的文章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直到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发表,跳脱了常识的围困,才真正开始了他自己全新的反常的创作,先后创作了《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诸多备受关注的小说作品,冷漠地用血腥与暴力讲述着别样的现实。
余华初期的小说,单看题目就有点让人触目惊心,尽管他有意无意的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台风、鲜血、死亡等暗示阅读者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同时刻意在小说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一九八六年、十八岁爱情、夏季之类的字眼,以表明他所写的就是真实生活,往往使阅读者惊异、思考、不寒而栗。
若说被公认为“成人仪式”的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只是余华对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的现实反常解剖的大胆尝试,那么余华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一种暴力美学。
小说《现实一种》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暴力的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就这样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咙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去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么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就这样,暴力的漩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在这个无意识的暴力激发下,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漩涡中。他们个人都用暴力来还击暴力,获得做人的尊严。见山岗对自己儿子的死有点漠然,妻子立即谴责:“我宁愿你死去,也不愿看你这样活着。”促使他用暴力惩罚暴力。结果,每个人都具有了双重角色:他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他正是以回避的方式揭示了一种人们早已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的现实。一切都让人难以置信,余华却偏偏称之为“现实一种”。
到了《在细雨中呼喊》,算是一个过渡。余华以童年的视角勾靳了一个充满孤独、恐惧、焦虑、彷徨、龌龊、无助的世界。主人公们对黑暗莫可名状的恐惧,却无法在现存世界中得到平息他们恐惧的声音,他们只有在细雨飘摇的黑夜里,撕心裂肺地,绝望的呼喊,呈现出了在无序成长中的集体受难。“当一个人的生活逐渐陷入难以启齿困境时,当他处于无力反抗而又必须反抗的焦灼状态时,他往往会寻找一种近乎自虐的极端方式,让痛苦与快乐沿着疯狂的宣泄暴发出来。”小说中,余华饶有兴致地细述了祖父之“死”:老人家对死的态度一开始就很明朗,可过于漫长的弥留过程却让他内心不安,“一直没死的事实使他感到焦虑和忧心忡忡”。当死终于兑现时,死者的儿子如释重负地笑了,连声说“总算死了,总算死了”。死者的孙子对于“祖父如愿以偿地死去”这件事,并没有“失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感受”,祖孙三代,无论死的承受者,还是死的接受者,都是那么轻漠。另外,孙广才在家里权力的获得,几乎完全依靠暴力,使得他在家中没有人敢反抗,甚至连小孩都知道该如何通过暴力来获得权力。比如孙光平用镰刀划破了弟弟孙光林脑袋后,他为了逃避父亲的惩罚,又强行划破另一个弟弟孙光明的脸,然后伙同他一起诬告孙光林,结果真正受到惩罚的成了受害者孙光林。显然,暴力与血腥依旧充斥文本,但小说与《现实一种》相比,血腥似乎淡出了许多,不由得让阅读者更容易接受余华创作回归现实的一说。
但余华毕竟是余华,在小说《兄弟》(上)中,余华这样描写宋凡平的死:“六个红袖章围着他一顿乱踢乱踩还将折断以后锋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样往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进了宋凡平的腹部,宋凡平的身体痉挛了起来,那个红袖章又将木棍拔了出来,宋凡平立刻挺直了,腹部的鲜血呼呼地涌了出来,染红了地上的泥土……”集中凸现出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的主题,血腥与暴力的手段继续被延用,大量的细致的描述让人无不颤抖。要说变化,这其中的血腥与暴力,显然发挥得距离事实更近了一步,已经不是为形式而形式了,令人信服的程度自然加大了许多。
由此可见,余华笔下的人物多数生活在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只有无助地挣扎、受难、一个个大面积的死亡。血腥与暴力在余华的小说里是无处不在处处在,这也许是因为再没有比暴力这个词更能概括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了的缘故吧?至少对于长期以来和现实关系处于紧张的余华来说:回望中国的历史,无边无际的苦难,人们对权力没完没了的渴望,而苦难和权力,恰恰是生产暴力的根源。在一个专断的权力社会,你如果要想远离生活的苦难,那你就必须拥有权力,而权力的夺取必须通过暴力,权力的维持依靠的也是暴力;而一旦暴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试图用一种更强大的暴力来征服它,所谓以暴抗暴、以牙还牙,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遵循的基本的生存原则。于是,暴力就在这种循环中,获得了生长和蔓延的广阔土壤,血腥也就在暴力的挥霍下显得异常丰富。此外,余华(尤其是在早期)迷恋残酷和暴力也与他自身成长过程有一定的关系。余华谈自己如何将暴力、恐惧、死亡、还有血迹写在一张张像布一样柔软的受潮的稿纸上时,特别提到了他的童年记忆:由于在医院里长大,经常坐在手术室的门口等待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而父亲每次出来,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上也都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会有一位护士跟在身后,手提一桶血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营销“十二生肖”论
下一篇:“救市不公论”当休矣
相关文章